急性脑血管病二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要点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1.为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症状。

2.可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h左右,症状和体征应该在24h以内完全消失。

二、脑卒中

(一)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是指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或颅内异常血管网症等出血引起。

1.发病急骤。

2.常伴剧烈头痛、呕吐。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意识障碍,可伴有精神症状。

4.多有腋膜刺激征,少数可伴有脑神经及轻偏瘫等局灶体征。

5.腰穿脑脊液呈血性。

6.CT应作为首选检查。

7.全脑血管造影可帮助明确病因。

(二)脑出血

好发部位为壳核、丘脑、尾状核头部、中脑、桥脑、小脑、皮质下白质即脑叶、脑室及其他。主要是高血压性脑出血,也包括其他病因的非外伤性脑内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诊断要点如下。

1.常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和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症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CT应作为首选检查。

6.腰穿腑脊液多含血和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三)脑梗死

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

(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发病时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d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症状和体征。

(6)应作CT或MRI检查。

(7)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2.脑栓塞

(1)多为急骤发病。

(2)多数无前驱症状。

(3)一般意识清楚或有短暂性意识障碍。

(4)有颈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5)腰穿脑脊液一般不含血,若有红细胞可考虑出血性脑梗死。

(6)栓子的来源可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也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皮肤、粘膜等栓塞症状。

3.腔隙性梗死

(1)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多无意识障碍。

(3)应进行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4)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见的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无症状性梗死为无任何脑及视网膜症状的血管疾病,仅为影像学所证实,可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作为临床诊断。

三、脑血管性痴呆

1.符合第4版《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中痴呆诊断标准。

2.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既往和近期有卒中发作史。

4.病程波动,呈阶梯样进展。

5.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等。

6.Hachinski缺血量表记分≥7分。

7.CT及MRI证实脑内多灶性皮层或皮层下缺血性改变。

四、高血压脑病

有高血压病史,发病时常有明显的血压升高,特别是舒张压,常伴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和体征。

治疗方案

一般处理

①保持静卧,避免不必要的检查。维持呼吸道畅通,侧卧防舌后坠,吸痰,间断给氧。分泌物过多及咽喉麻痹者宜及早作气管切开。

②维持营养,水和电解质平衡:头二天从静脉补充营养及水分,适当限制钠盐(每天5g左右),2天后鼻饲饮食。

③控制高热,体温升高者用冰袋,或乙醇擦浴加风扇,或室温调节,或冬眠疗法等。

④防止脑水肿,限制每日摄入液量。颅压增高者用20%甘露醇ml快速静滴,2~4/d,或甘油果糖ml静滴,2/d。可合用呋喃苯胺酸(速尿)20~40mg静注。酌用地塞米松静滴。

⑤调整血压:除原有血压改变需调整外,颅内压增高常使血压增高,酸中毒、感染性休克、过度脱水、心肌病变等常使血压降低,应分别纠正。

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防止瘫痪肢体挛缩和畸形:采用理疗、体疗、针刺疗法,功能锻炼,言语训练等。

病因治疗

酌情同时进行。

特殊治疗

(1)脑出血:

①控制脑水肿可用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或甘油果糖静滴。

②应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

③控制血压在原有水平。

④对症治疗,高热者降温治疗,躁动不安者应用镇静剂,消化道出血者用雷尼替丁、洛赛克或高舒达等。

⑤不能进食者静脉补液及电解质或鼻饲饮食。

⑥钻颅血肿穿刺抽吸术:适于壳核出血、丘脑出血血肿量较大者。

⑦开颅血肿清除术:壳核及脑叶出血血肿量40ml以上,丘脑出血血肿量15ml以上,小脑出血血肿量10~15ml以上,血肿最大直径≥4cm者。

(2)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卧床1个月以上,避免刺激及过度用力

(3)脑梗死:可根据病情采用下列治疗:

①低分子右旋糖酐ml静滴,1/d,7~10d一疗程。

②钙阻滞剂:如尼莫地平、尼莫通、西比灵、尼卡地平及脑益嗪等。

③蛇毒抗栓酶:包括去纤酶、精制蝮蛇抗栓酶、东菱克栓酶及溶栓酶等。

④溶栓治疗,对超早期病例可动脉或静脉内应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有条件者可考虑行超选择性导管介入治疗。

⑤抗凝治疗:如低分子量肝素。

⑥其他药物:如己酮可可碱、银杏叶制剂、舒脑宁、脑活素、丹参、川芎、灯盏花素、适脑脉、脑加强、活脑灵、都可喜等可酌情选用。

⑦对症治疗。

(4)短暂脑缺血发作:乙酰水杨酸(0.3g,1/d)、潘生丁(50mg,3/d)、低分子右旋糖酐、手术治疗(如颞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吻合)等。根据病情亦可考虑抗凝治疗。

护理

急性期

①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

②预防褥疮、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

③密切观察意识、面色、瞳孔、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翻身时尤应注意。遇病情改变,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抢救。

④维持营养,根据医嘱给予鼻饲饮食。

恢复期

①按瘫痪护理常规护理。

②吞咽困难者给浓流食,喂饲要慢,防止误入气管。

③鼓励患者作主动锻炼,逐步增加活动范围;但血压较高及心脏病患者,活动量不宜过大。

出院标准及随访

1.意识清楚,血压降至病前水平且已稳定,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简单的个人生活可以料理者,即可出院或转院疗养。

2.每3~6个月门诊或通讯随访1次,了解恢复情况。伴心血管病者由内科随访。









































儿童白癜风的注意事项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wqq.com/rcys/1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