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EEG的特点

1、新生儿的定义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时开始至28天之前。由于此期在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且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因此列为婴儿期中的一个特殊时期。

2、新生儿EEG的发育特点

新生儿期不成熟脑具有以下特点:

(1)兴奋性高,易于出现阵发性电活动或惊厥发作。

(2)髓鞘化过程尚未完成,电活动的传导速度缓慢,导致EEG放电的同步化程度低,尖波的波形可较宽,扩散过程缓慢,难以形成原发或继发双侧同步化放电,不能引起真正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或失神发作,局灶性发作也很少以Jackson方式扩散。

(3)皮层下结构和功能已基本发育,而皮层功能尚不成熟,不能有效调控皮层下结构。由于EEG主要反映皮层功能,而新生儿的行为很多起源于皮层下结构,因而EEG和行为常常缺乏一致性。

常规EEG的术语如δ波、α节律、棘波、尖波等也可用于新生儿EEG的描述,但其临床意义和解释可能不尽相同甚至完全不同。如连续的α样节律在新生儿的任何状态都是异常现象,而散发的棘波、尖波在早产儿一般为正常现象,多数与惊厥发作无关。

评价新生儿EEG时应准确计算受孕龄(CA),即孕龄(GA)加上EEG检查时的日龄。CA是评价新生儿EEG的基本尺度,脑电发育的成熟度主要与CA有关,与GA、出生后日龄、出生体重及其他生长发育指标没有绝对关系。

3、新生儿EEG的主要分析内容

对新生儿EEG的分析主要包括睡眠周期、背景活动、不成熟波形和异常阵发性放电。

3.1睡眠周期

CA30周以下的早产儿没有明确的觉醒2睡眠周期。早产儿自32周开始出现睡眠周期,37周后可明确区分睡眠周期。新生儿睡眠分为活动睡眠(AS)、安静睡眠(QS)和不确定睡眠(IS)。

新生儿期入睡首先进入AS期,相当于REM睡眠期;大约在3个月以后逐渐转变为首先进入NREM睡眠期。新生儿觉醒期与AS期EEG相似,需依靠行为观察鉴别这两种状态;早产儿的AS期和QS期均为非连续图形,单纯从EEG上很难区别,主要依靠临床行为观察和其他生理指标鉴别。但早产儿的睡眠周期与多导图记录的生理参数的一致性较差,直到CA36周以后,睡眠各期EEG和多导图的指标才比较一致。

3.2背景活动

新生儿EEG背景活动随发育过程表现为非连续性、交替性和连续性图形。非连续图形(TD)是一种非常不成熟的图形,见于CA28周以下的非常早产儿,表现为在低于10-20μV的低平背景上,间断出现中—高波幅的暴发性波群。2次暴发之间的低平段持续10-20s左右;暴发段由不规则慢波和(或)棘、尖波构成,持续1-3s不等,左右半球的暴发可同步或不完全同步(图1)。早产儿暴发间隔的时间越长,预后越不好。随着CA的增长,非连续图形在CA34周左右逐渐转变为交替性图形(TA)。即高波幅和低波幅的脑电活动交替出现。在CA35周左右的清醒期和AS期及CA40-44周左右的QS期,EEG逐渐发育为连续性图形。

图1CA=28W+3d早产儿的非连续图形

3.3新生儿不成熟波形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的棘、尖波多数与惊厥发作无关,而是脑功能发育不成熟的表现,称为一过性尖波。一过性尖波多为散发且部位不固定的负相尖波,接近足月儿以额区多见。一过性尖波与异常病理性尖波或棘波的鉴别有时比较困难。一般来说,不论早产儿或足月儿,如棘、尖波持续固定在某一部位反复频繁出现、周期性发放或长时间节律性暴发均应考虑是病理性的。单纯与CA周数不相符合的一过性尖波增多主要提示脑电活动的成熟延迟。

另一种新生儿期的不成熟波形称为D刷,其波形特征为在0.3-1Hz的δ波上复合10-20Hz的快波节律,中央、枕区和颞区多见,前头部相对少见(图2)。最早见于CA24-26周,在CA35-38周先后从清醒、AS期及QS期消失,但仍可见于足月小样儿。正常CA44周后在任何状态下均不应再有D刷,如出现,则提示为不成熟EEG。

图2正常CA=34W早产儿QS期的δ刷

3.4Rolandic区正相尖波

Rolandic区正相尖波即中央区正相尖波,是脑实质损伤,特别是深部白质损伤的标志,常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有关,也可见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脑梗死、脑积水或HIE等情况,但与癫痫发作无关。正相尖波在出生后第5~8天最常观察到,3~4周后逐渐消失。有报道GA33周以下早产儿出现频繁Rolandic区正相尖波者常遗留运动发育落后。在低于28周的早产儿,Rolandic区正相尖波常出现在重度异常背景活动上,预后不好。

3.5阵发性异常

新生儿的阵发性放电与惊厥发作有密切关系,但也可仅表现为EEG的电发作而无明显临床表现。常见的阵发性异常包括:

(1)恒定在某一部位反复出现且波形刻板的棘、尖波,在排除额区或颞区一过性尖波后,可能属于异常放电,但应结合临床情况全面分析判断。

(2)阵发性的各种特殊波形,常呈节律性连续发放,部位固定或游走,波形和频率随时间过程而有变化(图3)。

图3阵发性节律尖波;CA=40W+5d,新生儿高度HIE伴惊厥发作,发作间期左侧额,中央、顶区宽大尖波节律发放

(3)阵发性单一节律发放,多为局灶性,可为α、θ、δ节律或尖波节律,在长时间发放过程中频率和波幅可有变化(图4)。

图4单一节律发放;CA=39W+2d,暴发-抑制图形,左侧顶、后颞区可见单一A样节律发放,临床有痉挛发作、强直发作及微小发作(凝视,呼吸暂停)

(4)周期性放电,为刻板的阵发性尖波或复合波,以相似的间隔重复出现,持续1至数分钟,可广泛性、一侧性或局灶性出现,是一种严重的EEG异常现象,均伴有严重脑损伤。据报道出现局灶性周期性放电的新生儿44%死亡,存活者中58%有神经发育后遗症。

(5)低电压背景上的低频放电,系在持续广泛性低电压的背景上出现波幅很低(50μV左右)的尖波或慢波,以很低的频率(每0.5-2s1次)反复出现,见于各种病因的严重脑损伤,患儿常处于昏迷状态,预后不好。

作者:刘晓燕

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编辑:coco

:部分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小编coco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本订阅号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点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传递友谊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wqq.com/cxfl/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