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新生儿ECMO辅助人工胎盘

图片选自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

子宫外产时治疗(Exuterointrapartumtherapy,EXIT)是指在胎儿尚未完全娩出,脐带仍可维持胎儿氧供时,积极为患儿建立呼吸道,保证氧供后再处理导致呼吸障碍的原发疾病,之后才将患儿完全娩出。它主要强调对胎儿生命权的尊重,对有先天疾病的胎儿积极施救,而不是消极的终止妊娠或出生后才予以施救。EXIT主要适用于气道梗阻或预计娩后复苏困难的胎儿,避免胎儿娩出后缺氧或长时间复苏,并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EXIT的适应症包括:先天性高位气道阻塞综合症、巨大颈部肿块、先天性肺气道畸形、单侧肺发育不全、严重的先天性膈疝、严重的心脏畸形以及各种严重的心肺疾病。此时,需要在分娩中即进行外科纠治或需要ECMO辅助后再进行处理。此外,对于对极低孕周早产儿(ELGANs),因双侧肺均未发育成熟,无法独立承担娩出后的气体交换需求,也需要体外生命支持(ECLS)技术辅助,等待肺的进一步发育。本文的重点不是EXIT,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在EXIT和早产新生儿的应用及动物实验。

呼吸窘迫是早产儿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上世纪70年代之前,早产儿死亡率极高。70年代后,几项对未成熟胎儿的革命性治疗措施的相继应用,大大降低了早产儿的死亡率。这些措施包括分娩前母亲类固醇激素治疗、新型机械通气策略和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70年代证实,分娩前母体给予皮质激素可以促进胎儿肺发育,减少新生儿呼吸窘迫。同时期,间歇指令通气(IMV)和持续正压通气(CPAP)的应用改善了早产儿生存率。80年代高频振荡通气(HFOV)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早产儿呼吸窘迫的死亡率。80年代证实外源性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以预防和治疗胎儿呼吸窘迫,提高了早产儿的生存率。但是近年来,对早产儿,尤其是极早产和极低体重胎儿呼吸窘迫的治疗并无明显的进展。这主要由于孕22~24周肺组织才由小管向囊性转变,并获得气体交换能力,在这之前没有有效措施满足早产胎儿气体交换的需求。为了保证早产儿充足的氧供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基于体外生命支持(ECLS)的“人工胎盘”(AP)技术应用而生。该技术旨在模拟宫内环境,在无机械通气支持状态下提供足够的气体交换。

其实早在60多年前就开始了这一技术的探索。在50年代,Gibbon发明人工心肺机后,即开始了对早产儿体外心肺支持技术的研究,并把体外心肺支持称为“人工胎盘”。AP早期的目的是模拟胎盘的部分功能,为早产儿提供有效的呼吸支持(气体交换),以等待未成熟肺的继续发育。但因其技术复杂和辅助设备的落后,仅在动物实验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70年代后,随着上述新生儿呼吸窘迫治疗措施的相继实施,新生儿的死亡率大大降低。而AP由于技术复杂和并发症高居不下,迟迟未在临床得到普及使用,对其研究也在在80~90年代被搁置。但传统治疗方法效果有限,仍有很多合并致命性呼吸窘迫的早产儿得不到救治,且机械通气会对未成熟肺造成一定的损伤,影响患儿的远期肺功能。为了弥补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避免对未发育成熟肺带来的损伤,20世纪末,AP的研究再次得到大家的







































北京去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
北京那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wqq.com/cxfl/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