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本文原载于《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年第4期
颅内压监测在早期诊断及处理颅内压增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该技术在应用指征、临床价值等方面尚有争议[1,2]。相较于常规开颅手术后,有创颅内压监测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可增高5.6%~10%[3,4,5]。因此,探究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助于降低颅脑外伤患者并发颅内感染发生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有创颅内压监测的颅脑外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探究,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收集年2月至年6医院住院治疗的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感染发生部位。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57.86±7.31)岁,范围22~75岁。根据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50例)和未感染组(例)。其中脑室炎患者26例,脑膜炎患者24例,感染发生率为13.59%。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伦理审批号:JBLL)。
颅内感染诊断标准参照文献[6]:(1)有创颅内压监测后患者体温持续升高,有颅高压症状和脑膜刺激症;(2)脑脊液常规检查发现脑脊液浑浊、WBC计数/L、脑脊液糖含量降低;(3)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具备(1)(2)者为临床诊断,同时具备(3)者为病原学诊断。
二、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版软件统计学,对各个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确定与颅内感染相关的单因素。其中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将是否感染作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探讨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一、一般情况
感染组患者50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年龄(56.86±7.25)岁,范围33~67岁;未感染组患者例,其中男性例,女性80例,年龄(57.39±8.73)岁,范围31~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χ2=0.,P0.05)和年龄(t=0.,P0.05)上具有可比性。
二、单因素分析结果
探头置入方式、探头留置时间、脑脊液漏、脑室外引流、颅内破裂动脉瘤、合并颅底骨折、手术时间、血小板计数在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1.、4.、19.、9.、17.和9.,P均0.05);而患者年龄、术前格拉斯昏迷评分、术前抗菌药使用、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住院天数在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h(OR=4.,95%CI:1.~4.)、脑脊液漏(OR=2.,95%CI:1.~6.)、颅内破裂动脉瘤(OR=9.,95%CI:6.~11.)、探头置入方式为硬膜下钻颅或开颅手术时置入(OR=0.,95%CI:0.~0.)、脑室外引流(OR=8.,95%CI:2.~29.)为有创颅内压监测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讨论
有创颅内压监测是行颅骨钻孔穿刺脑室测定脑脊液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操作简单、检测可靠,能为大多数人选用,因此被视为颅内压监测的"金标准",但存在感染、脑损伤出血、导管堵塞或断裂等风险。感染是有创颅内压监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脑室炎和脑膜炎,少数病例为骨瓣感染、脑脓肿、硬膜下积脓和头皮伤口感染等[7]。相关报道显示感染发生率为0~27%[8]。因此,做好预防颅内感染至关重要。Giraudet等[9]的研究表明,颅内感染的发生与探头置入方式和监测持续时间有关。Ballestero等[10,11]认为,脑室外引流并发颅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积血、颅底骨折并脑脊液漏,其次与探头留置时间、脑室冲洗颅脑创伤后可由多种因素导致颅内压增高,从而造成继发性脑灌注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脑实质缺血坏死等一系列恶性演进事件[12],并可因此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本研究结果表明,颅内感染与性别、年龄、术前格拉斯昏迷评分、术前抗菌药使用、住院天数均无关;而手术时间≥4h、脑脊液漏、探头置入方式、脑室外引流、颅内破裂动脉瘤是其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的长短与颅内并发感染密切相关,与相关研究一致[13]。这可能是手术时间越长,患者手术切口暴露时间长,被微生物感染的机会也因而加大。脑脊液漏是术后颅内感染的另一独立危险因素[14]。脑脊液漏的发生使颅内直接与外界接触,直接破坏了血脑屏障的作用,细菌得以侵入并大量繁殖,导致颅内感染,感染使颅内压增高,从而又加重脑脊液漏,故临床上应当防止脑脊液漏。为了尽早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效应和脑脊液循环通路梗塞,最终使脑室系统恢复正常,临床往往会进行脑室外引流术,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血红蛋白对脑室壁的刺激,减轻脑水肿[15]。但是,术后引流管会导致脑组织与外界相通,增加了颅内异物,从而增加了颅内感染的机会,且引流时间越长,感染的发生率越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脑室外引流为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6]。由本研究可知,颅内破裂动脉瘤为并发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7]。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蛛血沉积于基底池,从红细胞裂解释放的炎性物质损伤脑膜,呈现出脑膜刺激征、中枢性发热及反应性白细胞增高等颅内感染等临床症状。本研究结果亦表明,相比硬膜下钻颅或开颅手术时置入,锥颅置入颅内压探头颅内感染发生率较低,原因可能为锥颅置入探头的创口小,且创口和探头结合相对紧密,使得病原菌不易侵入。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与治疗过程中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最大可能降低手术侵入性操作或侵入时间;(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3)操作的规范化,做好器械的消毒,保证操作的无菌性;(4)结合患者病情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严格控制其手术时间。
参考文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医生忠告脑梗塞脑血栓脑出血,你分得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