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康复阅片二基底节区出血的影像和功
基底节区是脑出血的最常见部位,先脑补一下基底节的结构:
临床上基底节出血以“三偏”为主要表现,但仔细分析,可能每个病例的出血部位略有差异,临床表现和预后也有不同。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四种:
(1)壳核/内囊出血
最多见,出血位于丘脑和岛叶之间,一般不破入脑室也不影响皮层,因此占位效应明显,出血量大者容易引起脑疝。
临床上“三偏”症状明显,由于出血或者水肿直接影响或压迫内囊(尤其是后肢),因此运动功能恢复差,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痉挛出现早。优势半球可能出现基底节性失语,但恢复快,预后好。
(2)丘脑出血
仅次于壳核出血,出血靠近侧脑室后角,容易破入脑室,达到了减压效果,因此占位效应不明显,但容易发生急性或慢性脑积水。临床上一般也存在“三偏”症状,但感觉障碍突出,可能存在感觉减退或异常感觉。运动障碍特点与壳核出血者类似,但深感觉障碍严重者,往往长期张力偏低。优势半球可能出现丘脑性失语(淡漠,语量少,声音低,但听理解好,复述好),有的病人存在认知障碍,尤其是记忆力减退。
(3)屏状核/外囊出血
较少见,出血靠近皮层,影响岛叶、颞叶、顶叶等。出血部位和壳核出血差不多,早期不好区别,但是从最终软化灶可以区分。临床上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较轻,但认知障碍可能较明显,非优势半球可能存在偏侧忽略,优势半球出现皮层性失语特点(复述差,恢复慢,预后差)。
(4)尾状核头部出血
极少见,出血靠近侧脑室前角,容易破入脑室。出血主要影响尾状核和内囊前肢,对内囊后肢影响小,因此“三偏”症状较轻。但尾状核受损容易引起对侧肢体的不自主运动,类似于舞蹈病。(没有出血的片子,网上找了一张双侧尾状核头部病变的片子)
以上分析都是基于出血量较小,而且没有手术干预的情况下。如果出血量很大,或者经过了手术处理,那么临床特点和预后又会受到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四脑室间变型室管膜瘤WHO级术后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