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室囊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神经上皮囊肿
是一种非肿瘤性囊性病变,囊壁有形态学与上皮类似的细胞,曾被称为室管膜囊肿、蛛网膜囊肿、脉络丛囊肿。目前认为该类囊肿起源于脉络丛和室管膜,而脉络丛和室管膜组织是由原始神经上皮分化而来,因此统一称为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
临床上以头痛最常见,也可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在无意中发现。
以三角区多见,多呈类圆形和卵圆形。囊壁较薄,内含脑脊液,无附壁结节,增强扫描囊壁和囊液均不强化。CT平扫见局部侧脑室扩大,囊壁可不显示或呈薄线状等密度,MRI检查T1WI常能清楚显示部分囊壁,呈弧形等信号,囊内液体在各序列呈脑脊液信号。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是由皮肤外胚层剩余成分包埋与神经沟内发展而成,所以囊内常有皮脂腺、毛发、毛囊、汗腺等皮肤结构,囊内含有脂肪成分,偶可见牙齿及钙化。
最好发于四脑室,常发生于小脑蚓部而突入到四脑室内。CT和MR可见四脑室扩大,若囊内含较多液性脂肪且均匀分布于囊内时,CT呈均匀很低密度,CT值为负值。MR检查T1WI及T2WI均为高信号;若囊内成分复杂时,CT平扫为不均匀低密度,MR扫描同样显示不均匀信号,T1WI可呈高低混杂信号,高信号代表脂肪,具有特征性,但这种高信号应结合CT平扫,以鉴别出血。CT和MR增强扫描囊壁和内容物均无强化。
表皮样囊肿
由内层鳞状上皮和外层纤维囊构成,囊肿通过不断的上皮细胞脱屑转变成角质和胆固醇结晶而逐渐长大,质地柔软,外形类似珍珠,故又称珍珠瘤、胆脂瘤,起源于外胚层组织的先天病变,可能是在妊娠3-5周时,神经管闭合,神经与皮肤外胚层不完全分离,使神经沟内残留外胚层细胞而形成。
常见于四脑室,常在30-50岁发现。CT平扫时呈脑脊液样低密度,也可因囊内蛋白成分较多而密度稍高于脑脊液。MRI检查T1WI囊液常高于脑脊液,T2WI呈明显高信号,信号可均匀或不均匀,DWI为高信号。肿瘤较大时常引起四脑室不规则扩大,并有梗阻性脑积水。囊肿发生在侧脑室时,常位于前角,与侧脑室神经上皮囊肿重要的区别是后者常位于侧脑室后部。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具有见缝就钻的特点。
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黄色肉芽肿主要由增生的载脂细胞组成,载脂细胞一般是与各种巨细胞、纤维母细胞、慢性炎症细胞有关的组织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内一般是没有组织细胞的,因此其病理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脉络丛的特发性的良性退行性病变然后通过破裂的基底膜进入脉络丛间质,这些退化细胞聚集并释放纸质成分,从而导致炎症细胞聚集,最终形成黄色肉芽肿。
好发于中老年人。侧脑室三角区最多见,多双侧对称性出现。CT多不容易发现,低密度为主,也可表现为等密度或高密度,内可见不规则点状高密度影。MRIT2WI高信号,T1WI低信号,增强后扫描轻度环形强化,DWI多为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环形强化。
胶样囊肿
好发于第三脑室顶部邻近孟氏孔区。
CT平扫多呈均匀高密度,少数为等密度,极少数低密度;病灶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无瘤周水肿,主要阻塞室间孔引起双侧侧脑室积水。MRI平扫信号复杂,多数病灶T1WI高信号,T2WI高或低信号,少数病灶中心T1WI、T2WI为低信号(主要是由于囊肿内容物含粘液样基质和较高浓度的钙、铁等顺磁性物质的缘故)。增强扫描病灶多数无强化,少数可见囊肿周围环形强化。
以上病变的主要鉴别点列了个表格方便帮助大家进行记忆,掌握病变的发生部位,信号、密度、强化特点,再加上特别的生长方式和DWI特异性的高信号,鉴别起来就能够容易些。
- 上一篇文章: 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真题4
- 下一篇文章: 柳暗花明middot第83期颅内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