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下血肿骨瓣去留看水肿水肿评估有公

在外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手术治疗中,去留骨瓣意义重大。外科医生选择方案通常是围绕手术前后的脑水肿问题来决定,但实际操作中,在骨瓣去留这一选择上,外科医生往往顾虑重重,做出的选择也会存在较大的主观判断差异性。

去除骨瓣消除了术后脑肿胀致颅内高压的隐患,但临床实际工作中,又常可见术后头颅CT显示去骨瓣减压术(DC)后的脑实质凹陷及中线偏移。

而还纳骨瓣可能潜藏着较大的颅内高压隐患,但同时却可避免再择期颅骨修补所带来的二次手术风险。

若能准确地评估脑水肿,或能有助于指导手术医生做出相对更规范、客观的临床决策。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分析围手术期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来探讨脑水肿程度与临床相关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本研究作者Nguyen教授认为,选用颅脑CT来评估去骨瓣后的脑水肿较为合理。下面,来看下这篇发表在WorldNeurosurgery杂志上的文章吧。

作者选取了从年到年的38例急性硬膜下血肿行开颅手术的患者(图1、2为举例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包括了临床数据收集(年龄、性别、最初GCS评分、钠离子水平、红细胞比容、和术中失血等)。

本研究应用术前CT扫描测量硬膜下血肿的体积、中线偏移程度(MLS)和去除颅骨的体积(用此来评估脑容积基线的水平);应用术后CT测量脑容积(包括所有可脑疝的区域)。

作者定义△%为与术前相比术后脑容积的变化,且指出了每一位患者是否具有明显的对侧损伤、挫裂伤及脑室出血(IVH)。

图1为举例患者CT资料。术后脑容积比术前小(△%为负值),左为术前右为术后的轴位CT扫描图像。红色部分为显示脑容积区域,包括任何出现疝的区域;蓝线显示为测量中线偏移。术前中线偏移9.7mm,最初GCS评分为6,△%=-6.5

图2为举例患者CT资料。术后脑容积比术前大(△%为正值),左为术前右为术后的轴位CT扫描。红色部分为显示脑容积区域,包括任何可出现疝的区域;蓝线显示为测量中线偏移。术前中线偏移2.4mm,最初GCS评分为3,△%=17.5

结果发现,36例患者中男性27名、女性11名,平均年龄约42岁;其中15例(39%)△%为负值。通过分析临床数据,作者进行了单变量数据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单变量分析发现△%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术前MLS、初始GCS、存在IVH、存在对侧损伤(P0.05)。

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16.-1.*GCS-0.*MLS+3.*IVH(根据有无脑室出血,IVH值取1或0)。

由此可见,SDH减压术后△%为负值与脑实质塌陷的相关比例往往很高,对于此类患者,骨瓣的还纳可能会比较合理,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二次颅骨修补所带来的手术风险。而△%为负值者的临床特点为:初始GCS更高、MLS更大、无IVH。

术前MLS、初始GCS、及IVH的存在可助于预测整体脑容积是否会肿胀,或者说颅内压力是否将在正常范围内。Nguyen教授认为,这些条件可以用于指导做出SDH手术中骨瓣保留或去掉的临床决策。

说明:本研究得出的公式仅为初步结果,有待大样本的研究来验证。当然,你也可以做此研究验证、调整或否定其结果,何不一试?

编辑

程培训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wqq.com/jbzl/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