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的麻醉

1.脑缺血性疾病指脑血管狭窄和闭塞。在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占75%~90%,其余10%~15%为出血性脑卒中,对50岁以上病人的危害更大。脑血管狭窄和闭塞的原因有脑动脉硬化,先天畸形、外伤、炎症、肿瘤、动脉瘤和手术损伤等。以往多采用内科治疗;目前以采用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颅外-颅内血管连通术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最常用。

2.烟雾病是原发性颈内动脉末端狭窄和闭塞、脑底出现异常血管扩张网所致的脑出血性或缺血性疾病,称烟雾病(Moyamoyadisease)。因脑底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时显示“烟雾状”或“朦胧状”(日文Moyamoya)而得名。①目前对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部分与细菌、病毒、结核和血吸虫感染有关。发病年龄在10岁以内,或在40~50岁成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中,烟雾病约占6.2%。②基本的病理部位在双侧对称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干,表现狭窄,乃至闭塞,呈进行性发展。由于长期缺血,使Willis动脉环及其周围主干动脉与周围大脑皮层、基底节、丘脑和硬脑膜形成有广泛的侧支代偿血管,构成脑底广泛的异常血管网。病变的血管腔内呈结缔组织增生、内膜增厚、内弹力板重叠和破坏、平滑肌细胞变性、坏死;脑内其他血管(如眼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及脑底血管网)、颈外动脉系统(如颞浅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等处均有上述病理变化,但程度轻。③代偿性形成的侧支循环新血管,由于不能耐受异常的血流动力学压力,可构成微小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真性动脉瘤,一旦破裂即可引起脑出血。微小动脉瘤和假性动脉瘤多位于脑实质内;真性动脉瘤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儿童患者主要表现脑缺血症状,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缺血性脑卒中和脑血管性痴呆等;成人患者多表现为脑出血症状,常为脑内出血,脑室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头痛、昏迷、偏瘫及感觉障碍。④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脑血管造影、CT扫描和MRI检查。⑤对脑缺血患者,内科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预后相同,故目前对出血灶较小者倾向于内科治疗,应用抗菌素、激素、血管扩张剂和低分子右旋糖酐,有良好反应。手术治疗主要用于出血灶较大、有脑压迫、或有脑室内出血者,主要方法有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TA-MCAanastomosis)、脑-颞肌血管连通术(Encephalo-Myo-Synangiosis)和脑-硬膜-动脉血管连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

3.该类手术的特点是出血量不多,输血较少,但属于显微外科手术,操作精细复杂,需要病人长时间制动。因此,①要求麻醉浅而平稳,镇痛完善,术野保持绝对安静;②周围循环维持良好,以利于术后吻合血管通畅;③苏醒期要平稳,无寒颤、燥动,以免影响手术效果。④术中采用机械通气,加强监测,严格防止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维持PaCO2正常或轻度增高,以利于扩张组织微血管和血管吻合口血流通畅;⑤维持循环稳定,保证脑灌注压,严防麻醉过深引起血压剧烈波动;轻、中度血液稀释有利于减少血液粘滞度,防止吻合血管栓塞,⑥术中需用肝素,以局部使用为妥,尽量避免全身应用。⑦术中需应用利尿脱水药以减轻脑水肿,避免“脑搏动性膨出”,可采取头高位、控制心率和血压、减少通气压和潮气量,必要时采用高频喷射通气来减少脑随呼吸的搏动等措施。⑧术后拔管不宜过晚,过浅麻醉下拔管常引起剧烈呛咳,可致吻合血管痉挛。一般在通气量、咳嗽和吞咽反射恢复正常后即予拔管,不必等待病人完全清醒。⑨术后给予适量镇痛、镇静和镇吐药物,保证苏醒期尽可能平稳;术后保证血运畅通,注意移植组织保暖,根据需要应用扩血管药,如罂粟碱和山莨菪碱。

摘自国内专业书籍《现代麻醉学》









































青少年白癜风的症状
最新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wqq.com/jbzl/1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