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发展性照护在早产儿的应用
点击“蓝色” 新生儿监护病房可以说是早产儿出生后的第一个家,为了拯救早产儿的生命经常实施之常规医疗处置如:静脉注射、抽血、扎足跟血、换药及抽痰等,这些侵入性治疗所造成的疼痛及医疗环境的过度刺激,无形中为早产儿的身心带来莫大的伤害,甚至影响日后神经功能的正常发展,这些存活下来的早产儿将来会有轻至重度的神经发展障碍或异常。但是根据国外长期的追踪发现,即使是在住院当中都没有任何并发症的早产儿,到了学龄儿童后,还是比足月婴儿有更多发展障碍。如:特别的学习障碍、低智商、执行功能及注意力问题、较容易疲劳、视觉动作缺陷、空间思考障碍、语言了解及表达问题、情绪不稳、自我调适问题及低自尊、及明显的学校表现缺陷。如何预防及减少这些情况产生,将是这个世纪早产儿照顾的一个重要课题。
发展性照护
新生儿发展性照护是一个团队工作,需结合医师、护理人员、家属、医院其他工作人员,包括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社工及进出单位的所有人员共同努力。新生儿个别化发展性照护措施(neonatalindividualizeddevelopmentalcareandassessmentprogram,NIDCAP),此为年由美国Dr.Als基于共生互动理论(synactivetheoreticalmodel)所发展出来的一套照护模式,内容强调照护团队需观察每一个早产儿的行为表现,依据早产儿需求提供个别照护计划。另外也根据每个早产儿所呈现的行为暗示、不同的成熟层次,给予个别化的医疗照护环境及刺激,目的是减少早产儿的压力及伤害,进而促进发展及自我统整。婴儿个体的内在系统,包括:自主系统、动作系统、意识状态系统、注意力互动系统及自我调节系统。这些内在系统相互影响,也受环境影响。一个新阶段的发展都是以之前的发展结果做基础,而得以不断继续进行分化及发展。
发展性照护
发展性照护的目标
在促进新生儿五个内在系统的协调发展,包括:环境中温度、光线、音量的管控。
促进新生儿自我调节:包裹(Swaddlingofinfant)、宁握(containment)、非营养性吸吮…等。家属参与照顾促进亲子关系的连结:袋鼠式护理、亲子同室、多胞胎睡一起…等。
发展性照护
发展性照护的执行重点
发展性的照护需要尊重婴儿的时间作息,及他对所有事件之反应及环境之经验,提供可预测的日常生活节律,如安静、平稳、温暖舒适的环境及支持性的摆位。平稳有序的执行所有的照顾、滋养性安全的喂食、安静地睡眠,以一种尊重、支持性、合作的态度执行所有的照顾及医疗措施。
视婴儿的个别性及其健康程度(调适能力)调整照顾的复杂性、时间、持续多久及程度。调适功能好指的是在自主、运动及意识状态各系统间平衡的相互调节;调适不好指其中一项或所有的平衡失调。支持性的照顾者知道婴儿的临界值在哪裡,使婴儿能渐渐趋向分化良好、强健、并持续与环境互动。主要照顾者必须负责、确认及减少早产儿环境的刺激,促进早产儿自我调适行为。在婴儿可接受范围内采集中护理,减少不必要或过多的刺激,以利早产儿达到自我调适良好状态。
在执行措施时,明瞭早产儿生理及行为的不适应反应(非统整化行为),包括呼吸暂停、缺氧、发绀、心跳暂停及心跳加速、系统性高血压、颅内压增高、过度激动及烦躁状态、呕吐、呼吸急促等。执行照顾或处置时动作要轻柔,应评估其行为状态、压力行为线索、对所承受刺激的耐受程度的反应,特别是对非常极低体重早产儿(体重小于g)执行护理措施,如摆位、喂食、洗澡、换尿裤、侵入性治疗时,需提供一个保护、支持、舒适的照护技巧。执行完侵入性医疗护理措施后或发现早产儿出现非统整化行为时,要停留在床旁数分钟观察早产儿的生理状态与行为反应,并协助其自我统整化行为的调整(减少转换期间的压力反应)。
新生儿发展性照护措施包括:控制环境之光线与音量、辅助物及摆位、宁握护理、袋鼠式照护、母乳哺育、非营养性吸吮、适当的触摸、集中式护理、鼓励家属参与照护等,如此落实以家庭为中心之儿科护理。这些照护措施除可稳定早产儿的生理功能、增加血氧浓度、减少氧气需求、缩短自出生后由口进食的时间、体重增加、降低脑室出血及许多合并症、减少住院日数及节省医疗成本,同时也促进脑部及神经功能发展、早产儿行为呈现统整化状态。另一方面,减轻父母照顾早产儿的压力与焦虑,并通过肌肤间亲密之接触(袋鼠式照护)促进母乳哺喂率及亲子关系的连结,增加父母育儿知识与照顾意愿。
发展性照护
新生儿发展性照护措施
环境中光线控制:关闭不需使用的灯光,用遮光布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执行措施时只利用个别灯光,光源最好来自婴儿头后方,平时为60烛光的亮度,执行治疗措施时调至烛光。需要照光时,给予眼罩遮闭眼睛,遇需打开眼罩时,应先关闭照光的光线,眼罩贴回打开照光灯后,需陪伴其至平静后再离开。
音量:美国小儿医学会认为不受欢迎的声音均称为噪音,26-28周听觉趋于稳定,对于巨响,会产生心跳、血压、呼吸和氧合的生理变化,此时也是中枢神经发展迅速时期。所以减低说话声音,电话以闪光代替铃声,轻柔的打开及关闭保温箱,监视器声音调至最低可听得到的范围,对于机器警报声或哭泣的婴儿应迅速回应,维持稳定的生理状态是很重要的。
辅助物及摆位:通过合适的筑巢摆位护理,尽量提供如子宫内的发展环境,让婴儿的四肢有机会自由伸展及弯曲,维持屈曲及头、躯干中线姿势,促进手靠近口的动作,便于自我安抚行为和促进更多整合性的状态,可提供早产儿支持性的生长环境,维持良好的姿势,减少能量耗损,同时方便护理人员执行宁握护理,具有安抚功能。俯卧较仰卧:增加氧合作用及潮气容积、胃排空时间较快。侧卧:适当的支托:易维持四肢弯曲及头、躯干中线位置。包围、裹住:增加安全感、自我控制、减少压力、体重增加较快。不良的筑巢摆位护理对早产儿会造成呼吸道不通畅、心搏过缓及呼吸暂停合并低血氧。
宁握护理:扶住四肢,让婴儿双手交握,手稳定地放在婴儿头上、背上或使脚呈屈曲状,协助婴儿的手靠近嘴,促进自我安抚、自我调节及利于神经行为发展。
袋鼠式照护:使早产儿减少呼吸暂停的次数,维持稳定的心跳及血氧浓度,降低周期性呼吸发生的频率,维持体温恒定等生理功能,增进肌肉张力,可维持屈曲的姿势。早产儿头高脚低竖立于母(父)亲胸前与地平线呈60度夹角的姿势,可以增加其肺功能余量,使肺部获得良好的换气。另可刺激寻乳反射、增进吸吮能力及抓握反应。亲子肌肤接触促进产后新生儿最佳的子宫外生理适应,是新生儿发展性照护中重要的一环,可稳定早产儿生命征象、促进体重生长及促进亲子关系。
治疗性接触:采集中护理,以降低能量耗损,增加睡眠,维持温暖易睡的环境(25~26℃,湿度40~60%)。利用支持性触觉及安抚措施,减少压力行为﹕在照护活动前,运用轻柔方式叫醒婴儿,预防惊吓反射,触碰婴儿前先温暖双手,执行照顾或处置时动作要轻柔,避免重复的疼痛刺激,避免突然改变姿势,如摆位、喂食、洗澡、换尿裤、侵入性治疗时,需提供一个保护、支持、舒适的照护技巧,必要时提供宁握及非营养性吸吮。
发展性照护
结论
新生儿个别化发展性照护视婴儿是一个主动参与的合作者,相信婴儿的行为可以提供照顾上最好的指标,同时支持监护中心的工作人员计划及执行对婴儿及家人的照顾、帮助及促进婴儿及家人间的相互协调。早产儿最终还是需回到家中,父母是其最主要及最重要的照顾者,如何支持发展性照护中最重要的人——婴儿的父母,让他们学会了解自己的婴儿,并给予适当的支持照护及互动,更是需要整个医疗团的重视及学习。
延伸阅读
1
如何帮助早产儿成长2
学校支援项目(儿童注意力专场)介绍3
儿童语言障碍专科推介若本文对您有帮助,请点赞支持或转发!
一点关爱
一点成长
儿童发育障碍康复中心
传播儿童发育障碍性疾病等相关知识与资讯
爱心传递希望
长按 儿童发育障碍医院儿科开设的专科门诊,以国际康复质量认证CARF为指导,运用ICF康复理念,规范管理、运营及服务流程,搭建以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跨学科、标准化、持续性的医疗康复服务体系。同时,逐步与国内外机构和专家建立战略合作支持,以保证专科的技术、服务和质量得到持续提升。最终,建立以提供高品质儿童发育行为及儿童康复服务的领先医疗专科。
儿童发育障碍门诊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一站式、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服务。专科门诊拥有跨学科团队,包括儿童保健科医师、发育行为儿科医师、小儿神经内科医师、儿童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心理治疗师、音乐治疗师和传统医学治疗师组成的诊疗团队。
专科门诊为高危儿、婴幼儿和儿童提供生长发育监测、营养评估和膳食指导、神经与心理发育评估、家庭教养指导等健康管理;同时提供先进的儿童发育行为和儿童康复诊疗服务,尤其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抽动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及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自闭症)、生长发育落后、全面发育障碍、排泄障碍(遗尿症/便秘)、斜颈、步态异常、吞咽障碍、学习障碍、脑瘫早期识别与诊断、认知障碍等方面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优势。
医院
- 上一篇文章: 内痔出血该怎么办这5个办法治疗,或能l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