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早期干预
我国国内脑瘫患儿的发病率大约为1.8%—4%。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小儿脑瘫的治疗逐渐被大家接受,治疗越早,效果越好。但种种原因使许多患儿误诊,漏诊,失去早期康复的最佳时机,因此提高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率十分重要。由于新生儿0~6个月脑组织尚未发育成熟,而且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其脑损伤也处于初期阶段,异常姿势和运动障碍尚未固定,此时期脑可塑性大,代偿能力高,恢复能力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干预能提高脑瘫儿康复率,减低残疾率,提高脑瘫儿生存质量。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从脑瘫的定义中就明确了脑瘫的主要障碍为肢体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即所谓的瘫痪。除瘫痪外,脑瘫还经常合并有智力、心理等其它的障碍,并随着月龄、年龄的增长,逐渐表现出来。所以,确定诊断往往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作为早期康复对象的小儿不一定是诊断确定的脑瘫儿,而大部分是将来有可能发展为脑瘫的婴幼儿,也可以说早期诊断的意义并不一定是对脑瘫的确定诊断,而是判断是否应该作为早期康复的对象。
一般将出生后3个月内的诊断称为超早期诊断;6个月内(或9个月内)的诊断称为早期诊断。可通过下列检查早期发现脑瘫:(1)俯卧位时手不能支撑身体;(2)坐位不稳定,无保护性伸展反射,(3)倒立位时双下肢均伸直,(4)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阳性;(5)握持反射延迟消失;(6)交叉伸展反射延迟消失;(7)惊吓反射强烈;(8)踏步反射阳性。
早期诊断的依据:高危因素;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少;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肌张力异常。主要根据病史及体检结合头颅CT或MRI,脑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等检查综合诊断。
由于医生对脑瘫缺乏足够认识、忽略了高危病史、脑瘫早期临床表现复杂和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病史询问不详细和检查不全面、未能合理依靠辅助检查等原因,容易误诊。尤其是6个月前的患儿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不典型,特别容易造成误诊。因此,早期脑瘫的诊断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1)围产期和新生儿期有无高危因素,(2)新生儿期有易惊,异常哭闹、哺乳困难,自发动作减少,黄疸消退延迟等症状;(3)运动发育是否落后,(4)反射有无异常,(5)有无异常姿势;(6)有无肌张力异常。
被误诊患儿中有70%~80%被误诊为佝偻病。脑瘫患儿中80%有窒息、早产、黄疸消退延迟等明确的致病原因,但基层医生对有高危因素患儿可能会发生脑瘫认识不足,家长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使这些高危儿没有定期复查、随访,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因此,对有高危因素的患儿要定期随访,每月复查一次,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脑瘫患儿一旦早期确诊,及时进行康复治疗的有效率可达%。治疗采取以功能训练为主,辅以药物、针灸、按摩综合康复措施。采取Vojta诱导疗法或穴位按摩,反射性翻身及腹爬对小婴儿尤为重要,幼儿可用爬梯、斜板、站立架等练习,痉挛明显者可增加上田法对上下肢及肩骨盆进行手法训练减轻痉挛。按摩、功能锻炼应持续进行。针灸主要采用头针、刺激运动区及感觉区,必要的药物治疗如神经节甘酯、神经生长因子、复方丹参对改善微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有帮助。脑瘫患儿的早期治疗和功能训练是决定今后发展和预后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同时要进行视力及听力障碍等合并症的治疗,对合并癫痫者或脑电图有痫样放电者应坚持长期规律服用抗癫痫药,因抽搐发作可加重脑损伤。
对已具有高危因素的小儿来说由于婴儿期是脑的发育速度最快、脑的可塑性和脑的功能代偿性最强的时期,所以早期干预、早期康复使脑瘫得到有效防治,是保护高危儿健康,减少残障的关键。
康复咨询
-
-
18912271
(康复辅具健康教育)
- 上一篇文章: 脑瘫的诊断标准
- 下一篇文章: 医疗文献第三脑室颅咽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