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法医秦明上了警探我还是他师兄呢

电视剧里的法医秦明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是一个“师父”般的人物,在淮北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法医室,丁少华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年,丁少华从皖南医学院法医学系毕业后,进入淮北市公安局成为一名法医,迄今为止,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8年。

说起《法医秦明》,丁少华和秦明的原型——安徽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主检法医师秦明还有一点渊源。他们不光同是皖南医学院法医学系毕业的师兄弟,还同样师从于安徽省公安厅主任法医师陈林。

“论起来,我是师兄!”丁少华说。

扑朔迷离的死因他一眼看破

法医,比医生多了一身警服,比警察多了一把手术刀。因为这个特性,连责任都是双份的。有人问,当法医,害怕吗?害怕。恐惧不是来自于案件和尸体,而是责任。对于死亡原因的判断,一出差错将影响到案件的后续侦查。绝对不能错。

在淮北市公安局,没有人比丁少华更擅长与尸体打交道。每当办案单位碰到棘手的命案,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丁少华。在很多案件的侦破中,丁少华对尸体死亡原因的定性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年11月的一天,杜集区一省道旁发现一具男尸,死者头部有伤,身上有血迹,挎包和鞋子散落在尸体的周围,周围的地面上有多处血迹。

死者头部的损伤是什么工具形成的?死者的死亡原因是什么?死者死亡了多长时间?是自杀还是他杀或者意外?死者躺在省道道路一侧,是不是交通事故?死者是如何到达路边的?现场是否为第一现场还是抛尸现场。这些都是摆在法医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侦查,死者为附近村庄的村民,当天下班后,在浴池内和同村工友一起洗澡,结果不辞而别……那么,是什么让他匆匆离去?如果他是要回家,为何最后死在了与家的方向相反的省道旁?

当时,现场人员认为是他杀或是交通意外的可能性较大,但丁少华经过对尸体进行解剖,把这些死因都一一排除。

第一,死者头部的创口,周围有擦挫伤,符合与地面等粗糙的物体接触并发生摩擦形成。经过仔细的检查,在创口内发现了两枚小石子,经检验与现场地面上的石子一致,这更进一步的证明了死者头部的创口是与地面发生碰撞、摩擦所致。第二,死者除头部损伤符合地面形成,其他损伤也多为擦伤,没有发现机动车辆撞击、刮擦形成的损伤,因此可以排除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第三,死者脑室内有大量的凝血块。死亡原因应为颅脑损伤死亡。经过认真地检查,发现脑室内的出血来自于大脑的内囊部位,因出血量较大,破入脑室形成了脑室内的凝血块。

至此,已经可以还原事件的真相。死者在浴池洗澡时突发脑出血,感到不适,于是不告而别,又因为脑出血使其辨别能力下降,所以离开浴室后朝着自己家所在村庄的相反方向去了。随着出血量的增多,死者最后支撑不住摔倒在路边,造成了头部的损伤,经过一段时间的挣扎后死亡。

最后,此案经过了省、公安部专家进行了会诊,丁少华的推断得到了办案人员和专家的认可。

杂乱无章的线索他重新接起

刑警在侦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瓶颈:现场物证被冲刷、尸体损坏严重、嫌疑犯说谎等,缺乏明显线索,侦查就会难以进行,这时候就需要法医出场,用科学手法剖析,断掉的线索,重新接上。一名优秀的法医,可以还原出死者的身份信息,将作案时间精确到小时,甚至可以描绘出犯罪嫌疑人的体貌特征。

年6月,淮北发生一起故意杀人案件,死者黄某某全身多处创口,死亡原因为失血性休克。案件发生后,因现场被抢救人员破坏严重,一时无法确定谁是主要犯罪嫌疑人,侦查陷入了困境。丁少华对现场进行细致的勘查检验,对现场重要的痕迹进行甄别、分析,从大量的抢救人员的鞋印中甄别出一枚血拖鞋印为犯罪嫌疑人所留。经比对,这枚血鞋印与死者的侄子张某所穿的拖鞋鞋底花纹一致。张某辩称其曾穿拖鞋进入现场参加抢救,拒不承认自己是杀人凶手。

现场有大量鞋印和血迹,为何丁少华偏偏认定了这枚鞋印就是犯罪嫌疑人所留呢?原来,该血鞋印上有滴落的血迹,死者鞋子盖在鞋印上,使得血迹得以保留。如果案发后进入现场,怎么还会有滴落的血迹呢?且死者最后死亡的位置是在卧室而不是客厅,死后进入现场不会在客厅地面上形成如此凌乱的血鞋印,该鞋印应是与死者搏斗时所留。

经调查,侦查员在张某家中发现带有血迹的菜刀和死者黄某某家的大门钥匙。案件得以迅速告破。

丁少华最喜欢“华裔神探”李昌钰的一句话——

“法医不是职业,是专业,它不分上班、下班和周末,它需要日日夜夜的努力和积累。”

作者:淮北市公安局张晨

目前+人已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
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wqq.com/cgal/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