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好声音住院期间使用他
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内科王拥军教授牵头的一项研究报告“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改善脑出血预后”,首次报告了中国脑出血患者中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今后在我国脑出血患者中临床使用他汀类药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些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住院前使用或住院期间继续使用他汀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一些研究报道并无统计学意义,有些研究甚至提示他汀类药物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对于出血性卒中患者,住院期间能否、应不应该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仍然是临床上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目前,尚缺乏中国人群他汀类药物治疗与脑出血预后关系的数据。本项研究采用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ChinaNationalStrokeRegistry,CNSR)大样本数据,探讨了中国人群中脑出血患者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其预后的关系。
CNSR纳入了来自全国家中心年9月至年8月期间的21,例诊断为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其中包括了5,例脑出血患者。在排除因脑肿瘤引起的脑出血、无出血体积数据、原发性脑室出血及无随访数据的病例后,共3,例脑出血患者纳入本次分析。研究发现,3,例脑出血患者中,有例(6.8%)住院期间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相比于那些未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接受治疗的患者更年轻、有更多的卒中危险因素、卒中严重程度较低。良好功能转归定义为改良Rankin评分(mRS)为0~2分。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脑出血患者有较好的3个月(OR=2.24,95%CI:1.49~3.36)及1年功能转归(OR=2.04,95%CI:1.37~3.06),同时他们3个月(OR=0.44,95%CI:0.22~0.87)及1年(OR=0.49,95%CI:0.27~0.86)的病死率也更低。研究结果提示,住院期间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在3个月及1年时有更好的功能转归及更低的病死率。
作为观察性研究所固有的缺陷,本研究不可避免地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倚,比如适应证偏倚(confoundingbyindication),具有更多危险因素和病情严重程度较低的卒中患者可能更易于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为更好地控制可能的偏倚,本研究在排除入院后48h内死亡病例后,除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外,还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模型方法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相同的结论。研究采用的敏感性分析方法也是当前比较效果研究(哪家医院治白癜风有效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 上一篇文章: 快速学会脑出血部位辨析
- 下一篇文章: 每日一练临床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