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医成长记听故事,学伤寒第二十一回

哪里医院看白癜风较好 http://m.39.net/disease/a_5602609.html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18dz)

之“长征中医微讲堂”

仲小依拿起电话,医院急诊室,他们那里有一个高热不退的病人,问郭教授下班前能否去会诊一下。郭教授点点头,示意仲小依应允,自己则继续认真地诊治下一位患者。

看着最后一位患者起身离去,席建中长长地吁了口气:终于可以休息了。仲小依则整理了一下挂号条,发现这一个上午郭教授除去病房会诊,居然还诊治了近30名患者。

郭教授脸上则没有一丝倦意,笑眯眯地说:“走吧,再跟我去趟急诊室。”两个实习生才忽然记起还有一个急诊的患者需要会诊。

还没到急诊室门口,远远就看到急诊的张主任已经在门口迎接了。张主任恭敬而热情地向郭教授打招呼:“郭老,这么冷的天,还麻烦您亲自过来,真是辛苦您了。不过这个病人的病情的确有些重,我们实在是搞不定了,所以才决定请您老出马。”

来到患者床前,只见床上躺着一个六十多岁、体型偏胖的老年男性。患者头发斑白,神志昏迷,大冷天头上还敷着冰袋,周身几乎插满了管子——头上有引流管,鼻子有氧气管、鼻饲管,下身还有导尿管,手上、脚上插着输液管。

张主任亲自汇报病史:患者李×,男,69岁。3天前与人争吵后突然出现神志昏迷,不省人事,伴呼吸深慢,发热,遂被送入我院急诊。查:T39.1℃,P96次/分,R16次/分,Bp/mmHg,颈强直,四肢肌张力增高,颅脑CT示:右侧内囊及脑室出血,诊为脑出血,高血压病(极危重期)。入院后给予脱水、降压、开颅减压等治疗,患者血压保持稳定,呼吸转为平稳,但却高热持续不退,尤其是在午后热势更高,并有躁扰不宁、说胡话,神志也没有好转的迹象。

郭教授听完张主任的汇报后开始认真地查体,并示意仲小依看看患者的舌象。仲小依靠近患者的头部,一股臭秽之气迎面扑来。等用压舌板把患者的嘴巴撬大,仲小依发现患者舌质深红,舌苔焦黄而厚,龟裂起刺。

席建中摸着患者的脉,突然说:“郭教授,患者发着高热,为什么他的手却是冰凉呢?”

仲小依抢过话头:“《伤寒论》说‘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指的就是患者高热的程度和四肢厥冷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当患者体内有实热时,热邪可以壅滞气机,使阳气不能到达四末而出现手足厥冷。这就是仲景所谓‘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要判断患者手足的厥冷是由寒还是由热引起的,必须要进行全身性的诊察。”郭教授掀开被子,示意席建中摸摸患者的腹部。

席建中把手放到患者的腹部,觉得他的皮肤焮热灼手,用力按压,还有些抵触感。忽然席建中觉得患者左下腹有一个硬硬的包块,呈条索状,按之边缘光滑。

郭教授搭着患者的脉,忽然问:“患者的大便怎么样?”

“自从入院以来患者就没有大便过,昨天我们也给他灌过肠,可只排出一些臭秽的黑色液体。”张主任答道。

“患者的脉浮取不及,但沉取实而有力,且往来涩滞不畅。结合潮热、谵语、肢厥和舌苔焦黄而燥,再加上四日未大便,似乎应该属于阳明腑实证。”郭教授松开患者的脉,沉吟着说。

“可是患者灌过肠,并没有燥屎出来,似乎可以否定阳明腑实证啊。”仲小依接着说。

“仲景在《伤寒论》少阴病篇中说过: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如果患者灌肠时燥屎结聚已盛,尤其是伤及少阴真阴,就可能不会那么轻易地被灌出来,所以出来的也可能只是肠道中的分泌物。”

“噢!我明白了。”席建中突然兴奋地说,“我刚才发现患者左下腹有一个硬硬的长条索样的包块,一直不明白是什么东西,现在想来应该是患者结直肠内结聚的粪块吧。”

张主任掀开患者的被子,触诊之后,肯定地点了点头。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郭教授自信地吟了一条《伤寒论》原文,运笔疾书,写起处方来:

生大黄15g(后入),芒硝30g(冲),厚朴12g,枳实12g,全瓜蒌15g,郁金15g,石菖蒲15g……

郭教授把处方递给张主任:“马上取药给病人煮上,煮好后立刻鼻饲,服药后密切观察患者肠鸣音及肛门排气情况。如果患者用药后肠蠕动没有增加,就继续煮第二剂鼻饲,直至出现肠鸣和排气。一旦患者大便排出,不仅高热可以退下来,而且神志也可能会迅速清醒。”

“真的吗?如果那样就太好了!”张主任非常兴奋,“说实话,我们现在头痛的,一个是患者的高热,另一个就是患者的昏迷了。虽然除了开颅减压外,我们也用了不少营养神经的药物,还有往常非常有效的具有开窍醒神功效的中药针剂,可在这个病人身上就是看不到丝毫效果,患者一直都处于深昏迷状态。”

“我们中医认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热盛往往会扰动心神,轻则引起烦躁,重则神昏谵语。而一旦邪热得除,神明自无所扰,自然可以恢复正常。”仲小依从中医的角度答道。

“中医的道理有些深奥,这一时半会我可听不明白。我们西医认为病人的病位在脑,你们中医却通过通泄肠腑来治疗,这的确是很难理解的。”张主任谦虚地讲。

“其实道理也不复杂。”郭教授呵呵地笑了,“病人脑出血后,神经系统受损,胃肠功能受到抑制,肠道微环境发生改变,引起肠道细菌发生异位,进入血液后释放毒素,刺激血管内皮释放多种炎性因子,这些细菌、毒素、炎性物质透过血脑屏障,又会对大脑造成进一步损害。”

“您说的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郭老,我太佩服您了。您不仅是中医的大家,对现代医学也如此熟悉,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啊。看来,有空的时候我也该学习一点中医,为自己临床寻找点新思路了。”

郭教授看着张主任,继续笑着说:“我们是各有所长,自然是应该相互学习。中医虽然知道肠与脑(心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可在理论解释上却显得有些粗陋,难以令西医同仁接受。而现代医学上世纪发现的脑肠肽与脑肠轴,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的脑肠相关提供了佐证。”

张主任和席建中听着郭教授侃侃而谈,心里更是多了几分崇敬之情。

文章摘自:“小中医成长记”

更多“长征中医微讲堂的文章”,欢迎点击:

○第一回

○第二回“长沙方服用有讲究,论风寒中西迥不同”

○第三回“桂枝汤变化治喘嗽,辨病机论治可一统”

○第四回“新产妇汗漏用附子,治伤寒首当重阳气”

○第五回“小青龙平喘有奇功,性温燥中病速调整”

○第六回“产后痛妙用新加汤,调营卫桂枝第一方”

○第七回“辨头痛阳明用葛根,除巅疾温肝宜吴萸”

○第八回“皮肤病论治从太阳,疗风疹细说麻桂方”

○第九回“除寒湿麻黄加苍术,论表证病变涉六经”

○第十回“栀子豉加味疗风温,谈外感寒温本一统”

○第十一回“及内传病位涉五脏,观脉证辨治审阴阳”

○第十二回“治热利在腑用芩连,虚寒利在脏宜理中”

○第十三回“治肺炎经方显身手,清肺热石膏有奇功”

○第十四回“温心阳桂枝甘草宜,恋浮阳畜鱼置介施”

○第十五回“病眩晕原是水饮作,温药和主以苓桂剂”

想了解更多,欢迎订阅“小中医成长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wqq.com/cgal/10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