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总考第一名的孩子,为什么都不选这个职
百师君说
“医者,德为先,技为本,魂为镜”
1
高考状元无人学医
冬春季一直是流感的高发季节,但今年的流感却比往年来的要迅猛,医院人满为患。
据说在北京某儿科,凌晨2点排到中午12点的都大有人在……
在流感最严重的那段时间,一篇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屏了朋友圈。
作者在文中记录了岳父从患流感到死亡的整个历程。
从起初岳父坚持要开着窗光着膀子吹冷风,生病后又满不在乎地当成“感冒”来治疗,到岳父肺部感染进入ICU,最终不幸病故,仅仅只有29天,引无数人唏嘘。
在医疗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竟然会有人因为一场感冒而失去了性命。
在看病过程中,作者辗转5家医院,得到无数医生护士的救治,也认识不少医生朋友。
这一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医生的忙碌与劳累,得出的人生总结竟然是:
不希望小孩将来做医生。
为人父母,如此选择当然没有错。
但句话却引出了一个可怕的社会现象,那就是——中国最优秀的孩子都已经不学医了。
根据一份“高考状元调查问卷”(全国36位状元填写了有效问卷)数据显示,61.11%的状元倾向于报考经济类专业(多选),33.33%倾向于报考管理类专业,选择哲学的为8.33%,竟无一人选择医学!
而同样的,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年内地“高考状元”就读专业调查,选择学医的也是屈指可数。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报读医学专业的热情如此之低呢?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2
暴力袭击医生事件频发
近年来,医患纠纷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一项社会问题。
年4月6日:广水市关庙镇医院自然分娩一女婴,约两小时后,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等症状,经抢救无效死亡。
吴某死亡后,其家属情绪激动,组织人员到产科冲击当值医护人员,导致5名医护人员不同程度受伤。
年6月,医院一男一女两位医生,被几个暴徒殴打,其中男医生还被举起椅子砸中头部。
据当地警方的通报:事件的起因是一位91岁的患者因病抢救无效,部分家属在“了解死因过程”中动手殴打医务人员。
年6月29日,医院超声科主任经翔在其办公室被犯罪嫌疑人手持砍刀砍成重伤,伤情严重,医院立即将其送至手术室开展抢救。
年,8月15日上午8点02分,医院普外二科出诊医生徐某在香坊院区门诊部导诊台签到时,遭到曾在该院住院治疗过的患者刘某某的突然袭击,导致头外伤、头面部软组织裂划伤、右耳廓划伤。
这些仅仅是年发生的恶性伤医案中的一小部分。
近年来国家从法律层面不断出台相关规定,来维护正常、和谐的医患关系。
可面对稍不留神就惹来的官司和横祸,医生们始终不能放开手脚。
家属们看着活着进去死着出来的病人,医院里有猫腻。
对于医者,本是救死扶伤的大善之事。
对于患者,本该怀着感恩、敬仰的心。
可其中关系的微妙,让埋头苦学医术的医生玩不转,也让期盼亲人从死亡线上回来的家属更玩儿不转。
“医患关系的紧张是医患间诚信道德的丧失。”
一位刚当医生的朋友A跟我说:“我收了个患者的红包。”我吓了一跳,赶紧问他是怎么回事。
原来那天A查完病房,来到电梯口,遇到一位老太太。
老太太是一位病重老爷子的家属,问A老爷子的情况。
A将情况简单再复述了一遍,并好言安慰。正在这时,老太太趁A不注意,把红包塞进了A手里。
她抬起头来,望着A说,医生,这个给你留着.....
A连连拒绝,说,老爷子在我们这里治疗,我们肯定会尽心尽力的,你可以放心。您给这个是没有必要的,赶紧收起来。
老太太见A拒绝,嘟囔了一句,说:
儿子让我给你,说这样老头子会好的更快一点。
后来,A实在无法说服老太太,只好暂时收下红包,随后把红包充进了老爷子的住院费里,并存好了凭条。
A说:我算是明白了,你不拿那红包,患者、家属心里都没底。拿着,他们就踏实了。
这,就是如今尴尬的医患关系。
患者不再相信医生是妙手仁心;
病人给医生红包,只是想买个安慰和踏实。
3
当医生累
刚刚来临,一场流感就席卷了中国。成千上万的家医院的儿科排起长队。
对于儿科医生晁爽和她的同行来说,今冬格外难熬。北京流感肆虐,医院5位儿科医生全数上阵,这里头还有两位孕妇。
儿科在超负荷运转,然而患儿太多,儿科医生太少。
医院的儿科快手,有平均3分钟看完一个病人的纪录。晁爽对自己的要求是5到6分钟。
但就算按照这样的速度,晁爽和同事们入冬以来,每周的工作时间都超过80小时。
但最令他们头疼的不是哭闹的孩子,而是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
“你看病是绣花呢?这么磨蹭!”这位家长的孩子得了流感,还检查出贫血、低血糖,得多吃肉。
孩子不听劝,家长急了,指责晁爽:“你多说两句不行吗,吓吓他!”说完带着孩子摔门走了。
有家长掀过诊室的桌子,更激动的一次,动手打了她带的住院医师。
一位儿科医生在网上自嘲:
“等我有钱了,要配一个保镖防医闹,配个秘书写病历,再配个律师审病历。”
年1月31日,江苏医院新海院区一儿科女医生在27日凌晨因连续参与三个重症患儿的抢救手术后,突然倒在患儿床边,诊断为脑室出血,陷入昏迷,被送入ICU抢救;
当天中午,儿内科年轻的规培男医生,因多日连轴转,突然倒下,确诊感染脑炎,一度生命危在旦夕。
知道当医生这么累,你会让孩子做医生吗?
听说,医生间有个一个常开的玩笑:“孩子以后要做大夫,是打断腿还是打断胳膊,还是直接换大脑?”
一位护士在公交车上问孩子:“小宝啊!你长大了想要干什么呀?”
“我长大了想当医生!”四五岁的小男孩很认真地回答。
“为什么要当医生呢?你不想当老师吗?当医生那么累,假期还少,休息的时候,病人医院。当老师多好啊,每年都有寒暑假,可以出去旅游~”
“你看阿姨我,在医院当护士,累得不行,想出去玩又没有假期,当医生有什么好的,还是当老师吧!”护士劝说道。
令我恐惧的是,在“不要报医学专业”的建议大行其道的社会,那些在校坚持学习医学专业的孩子,还能坚持他们的初衷吗?
如果,未来真的无人投身医学专业,那么谁来承担起救死扶伤的义务?
4
未来,谁给我们看病?
医生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医生是社会精英群体,手握“生杀大权”,他们应该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他们常常是这样的:
这样的:
福建医院的医生们,争分夺秒地做了一台32小时的超难度手术,成功挽救了一位女患者的生命。最终累到动弹不得,躺在手术室的地板上。
或者,是这样的: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妇二科副主任医师蒋丹需要连续完成两台手术,她只能利用两个手术之间的间隔,在衣柜里打个盹儿。
累算什么?跟时间赛跑的时候,他们常常顾不上自己的安危:
医院心内科主任胡方斌,在进行一台心脏介入急诊手术时,自己却突发重病——心脏大血管撕裂。怕病人有危险,他打了两针吗啡,忍痛做完了手术,才发现自己也从鬼门关走了一遭。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生这一职业在西方的地位非常崇高、令人仰慕。
可在媒体公布的最新中国医师职业状况调查中,中国内地有78%的医生明确表示,坚决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医。
在西方,学生都愿意做医生。首先是经济上的动因,以美国为例,医生属于最高收入阶层。
第二,美国社会对医生尊重,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医生的学识是一般人达不到的,所以给予他们很高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
同时,因为医生生活上十分优越,所以他们十分自律,注重保护自己的形象。
久而久之,形成了较好的医德传统和整个社会对医生极其尊重这样一种文化。有些人甚至将医生视为美国社会行为规范的楷模。
毕竟,这是与生命的去留直接打交道的职业。如此神圣导致你决定要加入这个行业和离开这个行业时候,都必须思量再三。
作为医生,他们钟爱着自己的事业。
他们渴望的,仅仅是患者发自内心的认同。
医患本是陌生人,因为一张挂号条而结缘,形成一种契约关系。
让这份契约关系更紧密的,不是一本病历、一个签字、一张收据,而是医患心灵的“同频共振”。
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说:“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超时工作、医患矛盾、晋升压力……,让医务工作者深感疲惫。
由于收入较低、不被患者尊重、医疗环境不安全等原因,近8成医师不希望子女从医。
在国外,学医的是最优秀的学生,但在国内,许多优秀的学生已经不愿意选择当医生。
与此同时,正在一线岗位辛勤工作的医生频频累倒,不禁让我们开始担忧:
未来,谁给我们看病?
▍来源: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封图:一只猫
▍编辑:辞辞老师
更多精彩↓↓↓
孩子不捐款,被老师拉上讲台拍照发到群中
北大毕业生12年不回家,写万字长文痛斥父母
他们为什么伟大,答案就藏在早上五点半的城市里
儿子收到情书,妈妈竟然这样做....太聪明了!
大妈卖煎饼都能月入三万,我们还读书干什么?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成都白癜风专科医院- 上一篇文章: 重症监护的九十九问护士们能回答上来几个
- 下一篇文章: 安徽7岁男孩连吃三支冰棍大出血,家长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