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前沿信息报道2016年5月

1.青少年双相障碍相关抑郁和自杀:心境稳定剂安全有效

混合发作型、快速循环型在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中十分常见,该年龄组的患者抑郁症状与躁狂症状常相伴出现。情绪不稳和易激惹是双相情感障碍症状之一,而该症状会大大增加患者自杀风险。因此,研究如何处理以躁狂发作为背景的抑郁和自杀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近期Salpekar博士等人通过再分析一项评估双相情感障碍常用治疗方法安全性、耐受性的多中心、前瞻、随机临床试验的数据,揭示了心境稳定剂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和自杀倾向的有效性,并将结果发表于JournaloftheAmericanAcademyofChildAdolescentPsychiatry。

研究概况

该研究共纳入名符合DSM-IV诊断标准的双相I型、混合或躁狂发作的6~15岁青少年儿童,以丙戊酸钠(VAL)、碳酸锂(LI)和利培酮(RISP)为研究的代表药物。该临床试验前期的数据结果显示RISP组治疗躁狂发作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组,而未涉及治疗对以躁狂发作为背景的抑郁和自杀的影响。

主要测量指标是抑郁症临床疗效总体评定量表(CGI-BP-ID)的改善。从基线到研究终点三组CGI-BP-ID得分相比,RISP组治疗抑郁症状较LI组及VA更为明显;分阶段而言,治疗8周起RISP组已经有明显的改善。

次级测量指标为儿童抑郁量表(CDRS-R)和自杀倾向。CDRS结果显示,起始时三种治疗均不会恶化抑郁症状,经头对头比较,三组在治疗终点时CDRS分数均得到改善,其分值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在以周为阶段的分析时RISP组较其他两组症状改善更早。尽管自杀相对其他症状更为罕见,但三组的总体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尽管不同的量表结果稍有差异,但可以看到三种治疗方案均能够显著改善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和自杀症状,治疗结局并无差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表利培酮,可以在早期快速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抑郁症状。作者推测这种持续全程的改善可能并不仅仅是由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的镇静作用,而是超出了典型心境稳定剂起到的抗抑郁作用。

结论

治疗儿童青少年的双相情感障碍以心境稳定剂为基础理应是一种治疗趋势。然而在面对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或是混合发作中的抑郁和自杀时,临床医生最需要的就是希望治疗方案能够快速起效,本文就提供了一个利培酮能够早期、快速起效的循证依据,然而,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2.老年脑梗死:如何权衡抗栓与抗凝?

5月6日,在年全国脑卒中大会暨第六届全国心脑血管病论坛的老年脑血管疾病预警与防治分论坛上,医院吴卫平教授就老年脑梗死抗栓与抗凝治疗的临床问题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图1医院吴卫平教授

吴教授指出由于老年人血管、全身情况复杂,所以当遇到老龄脑血管病患者,其梗死和出血的双重风险就摆在我们面前。如何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将极大地影响患者预后。

吴教授提醒对于老年高龄卒中患者的治疗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以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为主

其中吴教授重点就血压控制方面指出:高血压老年标准是年龄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降压的话一般/90mmHg是可以接受的,单纯收缩压和舒张压不要降的太低,过低会影响患者心脏冠状动脉和肾的灌注。

老年人脑循环储备低,舒张压低时,出汗多、劳累就会引起后循环供血不足导致眩晕、跌倒发作。

在老年人房颤的预防方面,吴教授指出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而在房颤的用药方面也要注意评估。

2)慎重合理选用抗凝药物

吴教授还指出防止血栓形成,用好抗凝药,就要注意对患者行危险分层评级,综合出血风险来判定。抗凝药物选择方面也要综合考虑,剂量也要注意个体化,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高龄患者用抗凝药物时,最好查一下SWI,看一下有没有出血风险,是否存在动脉淀粉样变。用药方面可考虑使用非华法林类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的药物。剂量方面一般来说要低一点。

另外,吴教授还建议对抗凝药物风险进行细化评估。尤其是阿司匹林的应用,INR高龄患者建议最好不超过2.5,并且要注意应该对其进行监测。可行ADP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动力图等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基因检测。

3)慎重溶栓或行脑血管内治疗

吴教授最后强调抗栓治疗的时候要注意出血风险的评估。溶栓及支架治疗前就要评估其风险,淀粉样脑血管病等危险因素要充分考虑进去。所以由于高龄卒中患者危险系数较高,支架治疗一定要慎重,要在综合评估后再做出选择。

总结

老年尤其是高龄患者有其特殊性,卒中的抗栓和抗凝要慎重权衡,只有在综合评估、密切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贵阳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wqq.com/bjhl/3869.html